王汉周/文
郭无为(?一公元979年),字无不为,
号抱腹山人,五代青州千乘(今山东广饶县)
人。方颡鸟喙,长相奇异;杂学多闻,善于谈
辩,然未知其师承也。尝衣褐为道士,居武当
山十年不出。后周太祖郭威称帝,无为应招为
军师,因得谗言而不仕,遂为北汉相。公元
979年,宋太宗征北汉,无为欲降,被帝刘继
元赐死。
(一)
五代乱世,民不聊生,但却是个英雄辈出的时期。
湖北武当山,有一位年轻的道士,姓郭。既然是道士,自然熟读《道德经》,于是他便给自己取名“无为”,字“无不为”。也就是说,他的名字合在一起就是老子《道德经》之经典:“道常无为,而无不为。”
郭无为在武当山上修炼十年,不仅对道家典籍精心研读,而且对其他诸子百家也都有涉猎,尤其擅长孙子兵家和鬼谷子的纵横学派。十年之后,郭无为学业大成,决定下山将此生所学授与帝王家。
他虽人在深山,却能推演天下大势并因此得出推论。当世惟一能成帝王事业的,只有一人,那就是时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。
郭无为下山后,便直奔后汉首都东京开封,拜会任职枢密使的郭威。不料,郭威此时却不在开封,他正率领大军平灭河中节度使李守贞的叛乱。郭无为并不沮丧,他决定立即往北走,去追随郭威大军。在河中城外,他终于拜见了后汉枢密使、大将军郭威。郭威与他谈论了一番天下大势,觉得他的才学非常好,便想把他收入帐下,怎奈却被其手下人阻止。
一名谋士说,这个郭无为是一名纵横学派的门人,现在您的身份非常特殊,作为后汉高祖刘知远的托孤大臣,您现在收录一名纵横学派的人士进入幕僚,必会让现在的皇帝刘承祐更加猜忌您,您还是让他走吧。
这一番话,正击中了郭威的痛处。后汉高祖刘知远对郭威很是倚重,一直对他很好,郭威对刘知远也无比忠诚,可是谁承想刘知远驾崩后,他儿子刘承祜始终对郭威持一种怀疑的态度。无论郭威怎么表示忠心,刘承祜都对他不阴不阳。虽说这个道士郭无为一身才学,但在这个特殊时期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还是将他打发走为妙。
(二)
郭无为千算万算,没有算到郭威还有如此大忌。虽然心中百般恼恨,却也无可奈何,只得怏怏离去。
在军营中,有一名郭威的亲兵护卫对他多看了一眼,因为郭无为的长相有些与众不同。据《五代史》记载,他长得方颡鸟喙,也就是额头是方的、嘴是尖的,就像鸟嘴一样。人群之中被人多看了一眼,郭无为也回报性地多看了对方一眼。这一看让他也吃了一惊,这个亲兵面相英武、气度不凡,便说:“小伙子,你前程不可限量啊!以后我们有机会再见面,一定好好聊聊(哈哈)。”那个亲兵也很佩服他的才学,笑了笑说:“好啊,好啊。”这个亲兵,就是后来的宋太祖赵匡胤。
(三)
郭无为离开郭威大营,走到太原北边就不走了,在抱腹山中再次隐居下来。他在等待,就像古代的姜太公、三国时的诸葛孔明,等待着有人来邀请他。
在那里,他一等就是五年。五年间,天下大势急剧变化,但依然没有脱离他的推断:当年的枢密使郭威黄袍加身,杀了皇帝刘承祜,自己当了皇帝。
剧情梗概大致如下:
后汉高祖刘知远在去世之前,知道自己的儿子刘承佑年纪小、资历浅,便安排了五名托孤大臣,分别是杨邠、史弘肇、王章、苏逢吉、郭威。其实,刘知远还有一个亲弟弟,名叫刘崇,只是这个弟弟能力有些欠缺,所以只安排他固守自己的根据地——太原。过去,刘知远的老窝就在太原,起兵称帝也是在太原。所以,让他的弟弟刘崇守住太原,意思是万一有个差错,最起码还可以回太原积蓄力量。
刘知远去世后,这五个托孤大臣互相并不和睦,尤其是大将史弘肇和宰相苏逢吉,各自专权,党同伐异。小皇帝刘承佑一直得不到实权,便起了杀心,在一次上殿时趁所有人不备,安排武士杀了杨邠、史弘肇、王章。然后,又安排另一员大将郭崇威带着诏书去夺郭威兵权并预谋杀了他。没承想郭崇威直接投奔了郭威,拿出诏书,还把事情原委全部告诉了郭威。于是,郭威大怒,率领部队返回开封,于乱军之中将小皇帝刘承佑杀害。
皇帝被杀后,大臣们重新安排,让刘知远弟弟刘崇的儿子刘赞来当皇帝。刘崇在太原,听说自己的儿子要当皇帝非常开心,便给郭威发来慰问信。不料,稳住局势的郭威突然黄袍加身、登基称帝,起国号“大周”。着急当皇帝、正在路上狂奔的刘崇长子刘赟,还没赶到开封就在半道上被郭威派人截杀了。
刘崇没当上太上皇,反而痛失长子。回想自己的哥哥建立的后汉被灭,儿子又被杀,刘崇从此与郭威的后周结下血海深仇,不共戴天。没多久,刘崇便在太原称帝,继续沿用大汉的国号,史称“北汉”。
(四)
刘崇的北汉,因地理位置偏僻、人口稀少,根本无力与后周对抗,再加上个人能力不济,只好联合北方辽国共同出兵进击郭威。但是几番征战,都被郭威击败。
刘崇的最后一次机会,就是郭威驾崩、柴荣刚刚登基、大周权力交接出现混乱的那一段时间。当此之时,刘崇倾全国之兵,联合大辽,再次南下进攻后周,结果在高平就被柴荣击败。柴荣获胜后,并未撤兵,而是一直在后面紧紧追赶,一直追到太原城下。刘崇被一路打得魂飞魄散、肝胆俱裂,坚闭城门不出。后来,柴荣在太原城外围了两个月都没有攻下来,只好撤军。
经此一战,刘崇又惊又怒,不久就去世了。儿子刘承钧即位,矢志灭亡后周,以报国仇家恨。他到处寻访人才,听说抱腹山有个道士郭无为精通兵法、擅长纵横捭阖之术,便请人去接郭无为下山。
(五)
郭无为下山后,为了报答刘承钧的知遇之恩,开始着手整顿吏治、训练军队。但是,他很快便发现,北汉这个小国实在太小了——土地贫瘠,人口稀少,要与后周对抗光兵源一项就成问题,而且腾挪不开,往北就是割让了燕云十六州的大辽国,还得巴结着它,根本惹不起。
郭无为通过自己的努力,逐渐稳住了北汉局势。他运用捭阖之术,与契丹、南唐、西蜀、吴越等国约纵连横。只是南方的吴越和南唐,都因为过于弱小,不敢与其牵扯过多,以至于他的纵横之术并非十分成功。但在他逐步成为宰相的过程中,还是将北汉的形势收拾得很是兴旺。
此时,后周已经发生了陈桥兵变,赵匡胤当了皇帝,建立了大宋,正在大一统的道路上加速狂奔。而北汉刘承钧,则将国事完全托付于郭无为。眼看南方的西蜀、南唐纷纷被消灭,剩余的也都俯首称臣,郭无为经营的北汉帝国日渐露出夕阳残照的景象。
刘承钧没有儿子,只有三个养子,分别是长子刘继恩、次子刘继元、三子刘继业。前两个是他的外甥、他姐姐的儿子,后一个是他最心腹的大将,原名杨业,成为他的养子后改名刘继业。
(六)
公元968年七月,北汉主刘承钧在内忧外患中病逝。临死前,他几次征求郭无为的意见,看到底让哪个儿子继位。郭无为觉得这是皇家私事,不好介入,便一直保持沉默。于是,刘承钧驾崩后,按照长子继承的祖制,便由其养子刘继恩继位当了皇帝,但大权仍掌握在郭无为手中。
这时,宋太祖赵匡胤认为,统一北方的时机来了,便于当年八月调兵遣将,遣内客省使卢怀忠等22人率禁兵赴潞州。部署昭义节度李继勋为行营前军都部署,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党进为副将,宜徽南院使曹彬为都监;棣州防御使何继筠为先锋部署,怀州防御史康延沼为都监;建雄节度使赵赞为汾州路部署,绛州防御使司超为副将,兵分三路进击北汉。
北汉这边,郭无为再次祭出纵横捭阖之法宝,联合大辽军队,共同抵抗北宋大军。然则辽国军队毕竟长途跋涉,且山高路远,近在眼前的危机还需自己解决。于是,他立即派出将军李琼前去迎战。
就在这军情万分紧急的时候,郭无为身边又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。新皇帝刘继恩签署命令,正准备免去郭无为的宰相职务,同时解除其兵权。一心想当诸葛亮的郭无为突然遭遇这等事情,自己忠心侍奉的新皇帝要免去自己的职务,这不是添乱吗?于是,一场刺杀大戏终于上演了。
一天夜里,供奉官侯霸荣突然闯进勤政阁,杀死了新皇帝刘继恩。神机妙算、英明果敢的郭无为早就算清凶手踪迹,第一时间就派人封锁现场,当场斩杀了侯霸荣。
(七)
国不可一日无主。郭无为迅速选定了新皇帝,安排刘承钧次子刘继元于次日登基。
内乱刚刚平息,辽国的增援军队也正好赶到,赵匡胤的宋军不得不撤退,迫在眉睫的危机终于再次化解。
北汉之所以一直是赵匡胤心头一道过不去的坎,那是因为它关乎燕云十六州的收复。如果不能平定北汉,就无法腾出手击败辽国、收回燕云十六州。而无法收回燕云十六州,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北方的屏障将会一直被破坏,始终没有安全感,北方的铁骑便可以毫无遮挡地进入中原。就像一栋别墅,它北边始终有一道围墙烂了一块大缺口,随时都有可能被强盗闯进来。
所以,赵匡胤又经过一年的准备,储藏了足够的金银、粮草、马匹和弓箭等武器,再次对北汉发起进攻。这一次,赵匡胤决心一定要拿下北汉。他决定御驾亲征,并派曹彬、党进等人为先锋,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、赵赞为步军都虞候作为第二波攻击,他自己率领中军,亲自上阵。
(八)
先期抵达太原城下的是一名信使,他携带了两封密信。一封是给郭无为的,只要他投降,即可继续享受荣华富贵,封为邢州节度使。那可是一方诸侯啊,比什么操心费力的宰相实惠多了。第二封是给皇帝刘继元的,封刘继元为青州节度使。信写的很明白,若投降什么都有,不投降惟有一死。郭无为心动了,他决定劝说刘继元归降。
(九)
就在宋军兵临城下之际,刘继元大宴群臣,宣布大辽国已派遣名将耶律斜轸率领部队前来救援。他身边的辽国使者点点头,作出了肯定的表示。
已决心投宋的郭无为闻听此言,大为失望。但他还想做最后的努力,他说:“我们仅仅靠这一太原城,即使契丹人来了,又能抵抗多久呢?我在此鞠躬尽瘁这么多年,从未有像今天这么失望过,大势已去啊!”说完,便欲拔刀自尽。旁边的皇帝刘继元大惊失色,慌忙喊道:“郭大人,万万不可做出此等傻事!”说罢,便命人夺去他的佩刀,让他坐在上座,并不停地安慰和勉励他。
次日,刘继元终于回过味儿来:这个宰相已经有问题了。
(十)
不久,宋军大将曹彬、党进、李继勋、赵赞等开始猛烈攻城。刘继元派刘继业等人誓死抵抗,双方死伤惨重。赵匡胤未料到刘继元这么顽固,反抗如此激烈,便决定给太原城致命一击。此前,他一直担心太原百姓,可眼看着自己的士兵死伤枕藉,也顾不上那么多了。
原来,太原城的旁边汾河,是仅次于渭河的黄河第二大支流。赵匡胤派人掘开汾河,汹涌的河水倒灌入太原城,使整个城市很快漂浮起来,城南也被冲开一个缺口。但即便如此,北汉勇猛的士兵还是用他们的身体再次挡住了宋军的进攻,并迅速修补好缺口。
就在这时,刘继元接到一个坏消息,辽国的援军在北方被宋朝军队击败,狼狈逃回。望着被河水浸泡的城市、辽国士兵远遁的尘埃,刘继元再次下定了必死的决心。然而,他的太监卫德贵又告诉他一个惊人的消息,宰相郭无为已经和宋朝军队接触上了,准备献城投降。
刘继元立即召开军事会议,就在郭无为进殿的那一刻逮捕了他,然后赐死。
最后,郭无为的死亡方式是:被勒死。
当他被勒死的那一刻,他是否想起了自己当初对天下大势的推演,是否想起了被郭威拒绝的那个下午以及那个对他微笑的亲兵呢?假设他换了一个时间,投奔了郭威或柴荣,命运是否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呢?一切都不得而知。
太原城原是一座土城,城池周长5.28公里,筑有四门:“东曰朝曦,南曰开远;
西曰金肃;北曰怀德。